可是现在,她的希望在梁彦冰冷的回绝中泯灭。虽然他的自相矛盾和表里不一让她颇为费解,但是最终的结果却难免令她灰心失望。
辛夏呆立在胡同里,又一次看向青山医院的后门。小门是铅灰色的,嵌在墙面里几乎看不出,像是条连接着另外一个世界的隐形的通道。辛夏怀疑这是建造者有意为之:普通人对于“精神病人”的忌惮,让他们不得不弱化墙后这一群“异类”的存在感,如此,才能使之在社会中与正常人共生。
辛夏记得自己去看望戴伟丽的时候,偶尔撞见过一次病人死亡的场景。那个人是戴伟丽的同屋,二十多岁,却有四次自杀经历。不过也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,他自杀的方式虽次次不同,可每一次,都会被人救下,也没有落下任何后遗症。
他最终的死亡原因是一次突发性的脑出血。疾病发生在半夜,所以同房的病友和护士都没有察觉,等到天亮被人发现的时候,身体已经凉透了。听戴伟丽说,那人的手是放在呼叫器旁边的,和按铃只有几厘米的距离。眼睛瞪得溜圆,眼白充血,像是拼尽了全力。可见濒死之下,人本能的求生欲还是战胜了精神上的痛苦,拔得了头筹。
尸体很快被殡仪馆的车运走了,没有家属认领和签字,据说当天便完成了火化,骨灰由家属领走,流程快得超乎想象。
辛夏当时感叹生命轻如鸿毛,梁院长却说,这个结局对于精神病人已经是最好的,因为很多家属连病人的骨灰都不愿意领,更有甚者,直接把遗体交给医院处理,由他们拉到各个医学院做“大体老师”。
当时辛夏年纪小,听到这些只觉唏嘘,现在想起来,方知社会对某些群体的“弱化”,不仅体现在对生人的忌惮上,也体现在对死者的无视上。
证据
邹莹顺着台阶慢慢朝上走,她今年五十二岁,已经算不上年轻,可是连续爬了三层楼后,却依然腿脚利落,气息平稳。
“小邹,又去帮你公公浇花啊。”顶楼的谢大爷按时出来买菜了,看见邹莹,笑着打招呼。
“您老真是的,还小邹呢,我已经是五十出头的人了。”邹莹拎着水壶,“嗵嗵”的脚步声在楼道里清脆地回响着。
“我记得你年轻的时候身体不太好,尤其是生了涵涵后,一个月总要跑几天医院,整个人看起来病蔫蔫的。可这些年倒是回春了,人也精神了,倒似比三十岁那会儿还强些。”
“哪里哪里,您说笑了。”
邹莹一边回话一边爬上通向天台的梯子,她推开上面的木门,看到阳光沉重地压进楼道,单手抓住扶手爬上天台,走到栏杆边极目远眺。
她居住的这栋老楼虽然只有六层,但在老城区已是鹤立鸡群,因为周围大多是低矮的四合院和曲折的胡同,连鸽子飞过这片区域都不用太费力气。
邹莹以前很少到天台来,这里曾经是她公公梁大成的领地。梁大成在天台养了些花草,定期上来打理,顺便逃避老伴的啰嗦。后来他得了半身不遂,不能再爬楼,本来欣欣向荣的几盆花枯的枯、败的败,疏落不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