见月 第110节(2/2)

&esp;&esp;苏瑜埋首,片刻抬起的双目中眸光清亮坚毅,郑重点头,“子檀铭记。”

&esp;&esp;去病如抽丝。

&esp;&esp;转年正月下旬,苏彦方彻底清毒。

&esp;&esp;二月末,可以下榻,然体虚禁不住寒气,无法外出。

&esp;&esp;直过了三月,到四月中旬时,终于恢复了七八成元气。而此时建业的动乱也于月初基本平定,唯剩一些扫尾事宜,由建业牧处理即可。苏彦遂上疏回京。

&esp;&esp;开年以来,原也有过几回关于公务的回奏,江见月亦是如常回复。寥寥数句,苏彦总是来回的看。

&esp;&esp;自然看不到公务以外的话。

&esp;&esp;她说,“丞相辛苦。”

&esp;&esp;又道,“卿自保重。”

&esp;&esp;每一句都是君主待臣子的礼遇,再无其他。

&esp;&esp;苏彦回头一想,也觉自己可笑,分明是自个要瞒她的,连着回去的三军将士都不知情,又何论她。

&esp;&esp;苏瑜问过他一回,“叔父何必这般瞒着陛下?她若知你伤重,许就心软了。”

&esp;&esp;苏彦没有说话,自除夕醒来,他不是没这样想过。

&esp;&esp;但他怕她知道后着急,又怕她不着急。

&esp;&esp;与其这般,不如不说,左右又捡回一条命,可以回去她身边,旁的都可以慢慢来。

&esp;&esp;五月里,他回沙江北岸的新城完成最后一桩事。便是查阅景泰四年赵励乞骸骨后,原两万赵家军的去向和当下情形。

&esp;&esp;如今大魏兵甲已过四十万,其中煌武军三十余万,苏家军接近十万,还有一部分便是赵家军。

&esp;&esp;赵家军前头共计两万,这五六年间,卸甲致仕者近半,而剩余一万余人分散在煌武军各处,有在西线梁王处的,有在汉中苏家军处的,而其中大部分都在东北幽冀一带。

&esp;&esp;苏彦的暗卫传回来的消息,这万余人品阶都不高,七成兵甲中为将领者最高不过八百秩校尉,而三成皆是伙夫,军医,御马者等。

&esp;&esp;苏彦阅卷毕,心中安定不少,如此赵家军便不再有战力,对女帝亦不存在威胁。然到底是老牌军士,也立过功勋,且回去上疏请求加恩之,如此可再增天子仁德。

&esp;&esp;五月中旬,苏彦领剩余两万兵甲回来长安。

&esp;&esp;走时是景泰八年的五月,如今已是景泰十年五月,光阴打马过。

&esp;&esp;城门口的銮驾上,昔年少女已经有了妇人模样,和纯粹至极的帝王威严。即便是隔着十二冕旒,苏彦一眼望去,她的眉宇间亦皆是冷肃庄宁的迫人神韵。

&esp;&esp;五月初夏,日光晃眼。

&esp;&esp;苏彦有些恍惚。

&esp;&esp;他的左掌间,还握着那截青丝。

&esp;&esp;那是景泰二年的年关,十四岁的少女情窦初开,冒雪奔赴杜陵邑,同他说真心。她将一截青丝放入他手中,说,“师父,皎皎喜欢你,你便不能喜欢旁人。”

&esp;&esp;他将青丝还给她,将她训斥了一顿。

&esp;&esp;后来她气跑了,屋中地上留了这截青丝,他鬼使神差地捡了起来,留存至今。

&esp;&esp;她归还了镯子,玉佩,拿走风铎。

&esp;&esp;幸得还有一截她已经忘记的青丝,尚留他手。

&esp;&esp;苏彦掌心濡湿,面上浮起温柔笑意,隔光影看见江见月款款向他走来。她越走越急,冕旒摇曳,赤珠作响,如花笑靥比阳光还明艳……

&esp;&esp;他几欲蹙眉让她停下,谏她为君者,端也,礼也。

&esp;&esp;然暖风拂面吹醒他,高昂的心绪刺激没有完全愈合的伤口,他终于回神,她尚在城门口,端坐銮驾中。

&esp;&esp;他看到的是景泰四年,他从新城归,来此迎候他的少年女帝。

&esp;&esp;是君主,但带着满腔珍贵的情意,不受控住奔向他。

&esp;&esp;而非眼下,她从銮驾出,未往前踏一步,只含笑举杯,道一声“丞相辛苦。”

&esp;&esp;“谢陛下厚爱。”苏彦随她饮酒毕。

&esp;&esp;垂首看她重上銮驾,待銮驾先行,方策马伴驾,入皇城回禁中。

&esp;&esp;他将那截青丝藏入腰封,余光瞥见銮轿中眉目沉静的人,忽想起那一旨诏书,想起抱素楼中的临行别宴。

&esp;&esp;她问,“悔不悔?”

&esp;&esp;彼时不知情贵。

&esp;&esp;苏彦,你悔不悔?

&esp;&esp;作者有话要说:

&esp;&esp;感谢在2024-02-01 22:34:32~2024-02-03 00:28:4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~

&esp;&esp;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:yee、周小椽、茹古涵今的特级肥牛、小宋送钱钱1瓶;

&esp;&esp;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,我会继续努力的!

&esp;&esp;第71章

&esp;&esp;这日, 丞相归来,女帝按例赐宴昭阳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