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第一首辅 第72节(2/2)

&esp;&esp;京城,李东阳收到老师的信,读了一半就气得拍案而起。

&esp;&esp;“这些人真是过分,还敢使这种下作手段,我师弟年纪又小,又这么可爱,怎么会有这么不要脸的人欺负他!”

&esp;&esp;李兆先正巧从外面回来,不解问道:“爹在生气什么?”

&esp;&esp;“你的小师叔被人欺负了,这些藩王,扬州上下,科道监察官一个个如此不作为,真是可恨。”李东阳狠狠说道,把手中的信递了出去,“我老师都这么大岁数了,还要操心这些事情,扬州官场腐败!我要上折子。”

&esp;&esp;李兆先把那封信看完,随后也不高兴说道:“欺负小孩算什么,我这就去找人写诗骂他们,还有那个知府,好好的官不做非要做那条狗。”

&esp;&esp;李东阳已经开始研墨准备写折子。

&esp;&esp;脑子里已经闪过十七八句给人穿小鞋的话。

&esp;&esp;“还有你小师叔把那笔钱拿去赈灾了,多好的人,自己穷的响叮当的,还能惦记老百姓,你去外面多夸夸他。”他开口提醒着。

&esp;&esp;“好嘞。”李兆先挑眉,“那我今日是奉命出去玩?”

&esp;&esp;“要是没给我宣传好,我就狠狠揍你。”李东阳笑说着。

&esp;&esp;“虽说十岁当神童算晚的,像爹这么厉害的,那都是五六岁时就是神童了。”李兆先不忘夸一下自己老爹,话锋一转,“但谁叫他情况特殊呢,扬州的风水都没养到他,让陛下险先错失一个神童,还好我们祖师爷足够眼尖,一眼就看到我们小师叔的不凡之处!果然是我爹的老师!”

&esp;&esp;李东阳睨了他一眼,冷笑一声:“现在就想挨打是不是。”

&esp;&esp;李兆先哎了一声,头也不回地跑了。

&esp;&esp;李东阳摊开折子,下笔如有神。

&esp;&esp;——敢欺负我师弟是吧。

&esp;&esp;——等死吧!

&esp;&esp;第三十七章

&esp;&esp;藩王的存在已经成了文武百官心中不可言说的毒瘤。

&esp;&esp;按照太祖所想, 这些藩王是国家的藩屏,他曾把‘惩宋、元孤立,乃依古封建制,择名城大都, 豫王诸子, 待其壮, 遣就藩服, 用以外卫边陲,内资夹辅’为祖训写入律法中。

&esp;&esp;洪武三年, 太祖将十个个儿子和一个从孙分封为藩王, 为此他昭告天下:‘朕荷天地百神之佑,祖宗之灵,当群雄鼎沸之秋, 奋起淮右, 赖将帅宣力, 创业江左, ……朕惟帝王之子, 居嫡长者必正储位, 其诸子当封以上爵,分茅胙土, 以藩屏国家。’

&esp;&esp;永乐年间的推恩法开始逐渐限制藩王,永宣之后,藩王限制越来越多, 但这样并没有约束藩王,反而让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肆意妄为, 烧杀掠夺, 无恶不作, 成了百信苦不堪言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&esp;&esp;如今陛下对待皇室宗亲,更是以‘亲亲’和‘尊尊’为原则,那便是千错万错都不会是我们皇家人的错。

&esp;&esp;藩王每每上折讨要封地,他皆一一允诺,便是有人作奸犯科也是既往不咎。

&esp;&esp;代王朱成鍊曾有个庶长子朱聪沫,经常打死人,被成化帝贬为庶人,前年老代王发丧,陛下重新把庶人朱聪沫召回,谁知这人竟在老王爷大丧期间饮酒作乐,凡是有人劝诫皆被他打死,手上沾了无数人命,事情闹得很大,陛下也不过是贬为庶民,迁居看管。

&esp;&esp;若非朱聪沫是在丧期如此行事,只怕连这个处罚都得不到。

&esp;&esp;这件事情在朝堂颇为震动。

&esp;&esp;这位陛下自幼仁厚,深受儒家教育,每每遇到亲王犯事,大都是轻轻放下,不肯追究,这些不痛不痒的追究,让藩王们在自己的封地上越发肆无忌惮。

&esp;&esp;李东阳的折子自然不会触及陛下霉头,反而从扬州几位官吏说起。

&esp;&esp;“太皇太后的寿诞将至,你昨日说的扬州虎丘花市贸易繁荣,有能工巧匠能令百花齐放,可是真的?”今日侍读结束后,弘治帝和气地问着先生李东阳。

&esp;&esp;他长了一张温柔文气的脸,因体弱多病,整个人消瘦修长,一笑起来反而像一个读书人。

&esp;&esp;李东阳笑着点头:“也是听友人说起,说是扬州通判操办母亲八十寿宴时,请了不少虎丘名匠,宴会上竟引得百花盛开,老太太高兴极了,微臣想着太皇太后年岁已长,若是陛下能引得百花盛开,太皇太后一定开心。”

&esp;&esp;如今的太皇太后乃是宪宗成化帝生母,这位太皇太后抚养过陛下,关系亲密,只前年六十大寿时,次子河南汝宁府的崇王朱见泽上折想要进京为母亲祝寿。然而礼部却表示汝宁府如今正地方灾伤中,崇王应慎守封疆不能随意出封地,陛下便顺势驳回这道折子,因这事,太皇太后心中不快,每逢寿诞便要念叨几分。

&esp;&esp;时间久了,陛下也有点害怕太皇太后,此刻因为马上要来的寿诞愁眉苦脸,正不知送些什么来。

&esp;&esp;李东阳作为翰林院侍讲学士,对此事早有所耳闻,这才上了这道折子。

&esp;&esp;“这个好。”弘治皇帝点头,“太皇太后最喜欢花花草草,这次一定会喜欢的,朕这就下旨。”

&esp;&esp;李东阳夸了陛下仁心,就不再说话。

&esp;&esp;“此事如何需要惊动内阁,奴才这边直接让扬州通判把人送上来,也免得虎丘那边兴师动众。”陛下身边的钱能眼珠子一转,殷勤笑说着。

&esp;&esp;朱佑樘有些犹豫。

&esp;&esp;直接叫虎丘的官员把人送上来,那是为太皇太后祝寿,百官挑不出毛病。

&esp;&esp;但若是叫扬州通判把人送上来,那可是通判自己送礼,越过上面一级级长官。

&esp;&esp;钱能笑说着:“那扬州通判能为太皇太后寿诞尽心,是他的福气,这几年扬州天灾不断,您若是此刻下旨去扬州,也显得您是惦记扬州的。”

&esp;&esp;若是打着为太皇太后祝寿的圣旨,那就是内阁出,要走官方流程,可若是直接叫扬州通判送人上来,那就是从内廷出,传旨的一般都是太监。

&esp;&esp;这对太监来说是油水活。

&esp;&esp;钱能听说一个小小的扬州通判也能如此豪横,一眼就看到扬州是个福地,极力要求陛下直接让扬州通判那边送人上来,如此便能大大捞一笔了。

&esp;&esp;“是啊,扬州外城河泛滥,淹死了不少人,府学的不少人连同扬州富商去村子里赈灾了,冯知府请求减免今年夏税麦的折子也该送上来了。”李东阳叹气,“陛下此刻惦记着,那真是扬州之福。”

&esp;&esp;朱祐樘惊诧:“死伤严重吗?怎么不见有折子递上来。”

&esp;&esp;李东阳谨慎说道:“许是路上耽误了。”

&esp;&esp;朱祐樘这下坐不住了,连连催促道:“去内阁看看,有没有扬州的折子。”

&esp;&esp;这一找可不得了,没发现扬州水灾的奏折,倒是发现一道正在扬州督查的巡抚的折子,还有一道监察御史的弹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