谍海王牌 第426节(2/2)

&esp;&esp;范克勤在选中这家人的时候,已经是傍晚五点多钟了,东北天冷,天黑的也早,因此这个时候,天色已经渐渐黑了下来。不过范克勤没有急着回去,而是选了对面一家叫做老头烧饼的小饭店。

&esp;&esp;这个老头烧饼据说在当地这一片是老字号了,烧饼做得好,后来就加入了馄饨、豆腐脑,还有一些炝拌小菜什么的,变成了一个饭馆子。

&esp;&esp;现在这个时间正是晚饭的饭点,范克勤走进后,好家伙,店面里面人是真不少啊。几乎每桌都有客人。不过好在这个小馆子的人,大多数都点的是烧饼,馄饨什么的,用餐时间比较短。是以很快就有了空桌。

&esp;&esp;范克勤选了个靠墙的空桌,没有选择在窗口的位置。这张桌子可能是为了凑桌,摆在这的,很小,而且就前后两把椅子。所以自己要是在这多吃一会,也不会引起店家的注意。

&esp;&esp;范克勤要了四个烧饼,三样小菜打包。然后单独又要了一个烧饼,一份豆腐脑,两个炝拌菜,一看这个店里还有自制的红肠,也要了一盘,最后要了一壶老酒。摆在桌上,慢慢的吃喝起来。

&esp;&esp;范克勤先把自己要的那份,烧饼豆腐脑吃了。然后开始吃着炝拌菜,慢慢的喝着酒水。实则是微微侧头,用眼角余光,大大方方的透过店里另一头的窗口,观察那家人的情况。

&esp;&esp;选定的预设地点,是这条街的十四号。号码有点不吉利,不过范克勤是半点都不信这些东西的。

&esp;&esp;这个十四号,就在这个老头烧饼的斜对面,直线距离大约是三十七八、米的样子。范克勤选择的座位也很讲究,透过玻璃,正好斜斜的形成一条直线,能够看见十四号的情况。

&esp;&esp;此时这个十四号家里是亮着灯的,不过看灯光略微昏暗,应该也是煤油灯之类的。没有舍得点电灯。

&esp;&esp;就这样,范克勤一直慢慢的吃喝,观察着十四号的情况。大约吃喝了一多半的时候,也就是到了晚上六点二十多,将近半点的时候。一个穿着大衣,带着礼帽,并且推着自行车的男人来到了十四号的门口。

&esp;&esp;就看这个男人,单手扶车,掏出钥匙捅开了门,不过刚刚弄开,从门里跑出了一个穿着学生服的小女孩,确切的说是个少女,大改也就十五岁上下的样子。

&esp;&esp;这个少女的表情,看见这个男人明显很是亲切,然后帮着男的推门,好让这个男的推着自行车进入能够方便点。

&esp;&esp;这个男的,明显对这个女孩也很亲昵,看年岁范克勤判断,应该是父女俩。很快门再次关上,不过灯光却变得更亮了。显然是电灯被打开了。

&esp;&esp;范克勤见此,依旧没有着急,稳稳地吃喝完毕,掏钱付了帐。起身拿着打包好的烧饼,小菜走出了老头烧饼店。

&esp;&esp;过了道,走了大概三十来米后,路过了十四号透出光亮窗口的时候。范克勤大方的扭头朝里面看去。却见半敞开的窗帘后不远,就是一个小桌。他是行走着的,所以从前到后,通过移动可以看清楚这个房间的多半情况。

&esp;&esp;这应该是个很普通的家庭,但却是比较稳定的那种。就是家中有一个人,有着比较稳定的工作,生活的不能说好,但也不算太差。

&esp;&esp;屋里面的家具也是半旧的,家里面应该是有利索人,所以一搭眼就能够看出,屋内被收拾的很板正,干净。小桌上摆着两个大盘的菜肴,其中一个应该是剩下重新热的……

&esp;&esp;第1298章

&esp;&esp;另一个是新菜,炒白菜。旁边还有一个竹编的篮子里,里面放着玉米面饽饽。一个大约四十五岁上下的男人,坐在小桌的最左侧,正在笑着和他对面的那个少女说着什么。

&esp;&esp;少女脸上也带着高兴劲,手里拿着一个饽饽,放在嘴边却没有吃。还有一个三十八、九岁的女人,带着围裙,半起身,正在给两个人分发筷子,眼角带着些许的满足笑意,但是嘴上好似却比较严肃,像是在催促父女俩别说笑了,先吃饭的样子。

&esp;&esp;这就是范克勤一走一过看到的情景了。他立刻在脑中分析出了几个重要的信息。这是一个三口之家,女人应该是职业的家庭妇女。通过衣服,那个少女应该是在读书的样子。那个男人有着一份普通的工作,和家里女儿很亲近。虽然挣得不多,但是家里的女主人却分配得当,让这个家庭,能够保持着这种淡淡的满足感。

&esp;&esp;最重要的就是,这个三口之家,很好控制。房门较厚,但锁眼很普通。以自己的技术几秒钟就可以打开。

&esp;&esp;一走一过,观察完了情况的范克勤,穿过一个空桥,在街口一转,开始往回走去。

&esp;&esp;这个空桥很有意思。是那种欧式的建筑,就好像是那种后世的过街天桥一样。不过呢,过街天桥是敞开式的,它则是全封闭式的,上面还有窗户呢。

&esp;&esp;在街道两侧各有一个三层高的建筑。上方悬着一个不长,也就十来米的空桥把他们连接着。如果你稍微细看一些,就能够瞧得出来。街道两旁被空桥连接的建筑,其实是一家。而且是一家新派的,比较上档次的饭店。在这个年头,这样的建筑模式那是很新颖的了。

&esp;&esp;范克勤转了几圈,确定身后没有什么尾巴,回到了酒店当中。一进房间,范克勤把食物袋子放在了桌上,道:“你吃吧,我吃过了。”

&esp;&esp;华章走过来,帮他把外面的大衣和帽子取走,挂在衣帽架上。回来后,抄起一个烧饼,就着小菜吃着。待咽下一口食物,道:“哥,这么晚回来,是有收获了?”

&esp;&esp;“聪明。”范克勤道:“在伪满国务院大厦广场南侧偏西的那条新街,有一家的阁楼,我觉得是个打狙击的好地点。只是里面住着一个三口之家有点麻烦。”

&esp;&esp;华章点了点头,抄起旁边装着牛奶的瓶子喝了一口,道:“臧奉九不是每一次上下班,都是可以咱们行刑的机会的。说不定,最差的时候,一等要等上好几天啊。如果我们控制住这家人的话,好几天这家人没有在外面露面……那一家三口都是干什么的?您知道吗?”

&esp;&esp;“男的有个稳定的工作。”范克勤道:“看穿着打扮,应该是坐办公室那种,草拟个文件啊,或者是算算账,教教书啊,之类的偏文职工作。女主人应该长期在家,没有工作。家里最小的是个小女孩,十五岁上下吧,穿着偏日式的校服。应该是个中学生吧。”

&esp;&esp;这里要说明一下,小鬼子是伪满的“亲爹”。所以伪满为了讨好小鬼子,有一些学校的校服,被伪满政府强行要求指定成偏日式的风格。倒不是说里面的学生都是鬼子侨民的孩子啊。

&esp;&esp;华章听罢,吃了两口食物,道:“三口之家,在伪满地区能够有这样的生活,已经不易了。应该有满足感,这样的家庭很好控制,只要控制住任何一个,另外两个都有顾忌。而且里面就一个男人,对于咱们来说,就更简单了。您亲自出手的话,最多几秒钟就完全可以击晕他们三个。不过还是那个问题,那个男主人和正在上学的女儿,要是好几天不在外面露面……可能会引起某些人的注意。”

&esp;&esp;范克勤坐在桌子另一侧,点了支香烟,道:“是啊,不控制不行的。但是控制住了,有可能几天都没有下手的机会。时间一长有可能会出事。所以我们得想一个办法,能够合理的让那个男人,和上学的小女孩,几天不露面,也能够不引起别人的注意才行。”

&esp;&esp;华章想了想,道:“哥,地址呢?明天我去调查一下情况,看看那个男人在哪上班。那个女孩在哪读书再说。弄清了这些,我们可以设置一个假象,想要让他们只是几天不去上班和上学,还是不算太难的吧。”

&esp;&esp;范克勤点头,道:“行,就在伪满国务院大厦,偏西南的那条新街,十四号。我明早和你一起去。学校我就不去了,一个大男人在学校外面看着,肯定比一个女人要惹眼。所以我跟着那个男人,你去跟踪那个小女孩。嗯,说不定,你会先到。他们家还是趁一辆自行车的。估摸着,小女孩上学,也可能会被他父亲驮着送到学校。”

&esp;&esp;华章笑道:“那咱们得早点才行,最好也能弄个交通工具什么的,要不然您跟着那个骑自行车的男人,会比较费事。”

&esp;&esp;“好弄。”范克勤道:“明天早点起,咱们也去搞一辆自行车。而且一部自行车而已,用完了,咱们就随便往哪一扔,没谁能顺着这个线索找到我们的。”

&esp;&esp;正如范克勤说的那样,其实有时候,越是简单的案子,就越不好侦破。好似他说的自行车,在被人偷了后,在没人看到的情况下,用完了随便往哪一扔。就算是福尔摩斯从书本里跑出来了,这个案子想要找到偷车人,也是几乎是不可能的。若是不计成本,动用大量的人手的话,到最后可能会把自行车倒找,但是你想找到偷车人?除非你有着能中巨额彩票的运气。要不然,谁来都是个白给。

&esp;&esp;两个人三言两语就商定完了第二天的行动,等华章吃完了饭,轮流洗漱一番,上床开始睡觉。

&esp;&esp;到了第二天一早上,范克勤和华章早早的就起来了。出了门,在一个楼群里面,趁着没什么人,范克勤撬开了一辆自行车。来到了新街,西南侧的街口。

&esp;&esp;第1299章

&esp;&esp;新街门牌号码,是在伪满国务院广场的那面算起的。那个三口之家就在广场一侧的十四号。虽然不是街口,但是也差不了太多了。

&esp;&esp;而广场那面没有什么学校之类的,再加上那个男人昨晚是范克勤看着他回来的。所以范克勤和华章,没有走进新街。而是在另一侧的街口直接等着就可以了。

&esp;&esp;果然,在七点四十分左右,范克勤就看见了那个男人,正骑着一辆自行车,从新街里面,正往这面的街口来呢。后座上还驮着那个小女孩。

&esp;&esp;范克勤道:“我看见他了,咱们走吧。”说着两个人下了楼。范克勤把偷来的自行车也推出了楼道。正好斜对面街口,那个男人也骑着车子,从街口出来了。跟着一转弯,朝斜对面的那条街而去。

&esp;&esp;华章侧身往后座上一坐,范克勤脚下用力,车子开始前进,不疾不徐的跟前面的男人保持着一定距离,跟在了后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