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0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第86章 我徐达同意他做伴读

&esp;&esp;朱元璋等人不是医生,并不知道陈景恪关于气的这一番描述,意味着什么。

&esp;&esp;疾病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方式。

&esp;&esp;医家研究了几千年而不可得的东西。

&esp;&esp;换成懂医术的在这里,就算不顶礼膜拜,估计也会激动的热泪盈眶。

&esp;&esp;不过虽然他们不懂医术,却懂什么叫感染,什么叫炎症。

&esp;&esp;伤兵有七成都是死于这种症状。

&esp;&esp;如果真的有这种药物,那堪称……不,就是神药。

&esp;&esp;活人无数的神药。

&esp;&esp;徐达作为统兵大将,对此感触更深,激动的追问道:

&esp;&esp;“真的有这般神药?陈伴读你可莫要骗我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猜到了他想做什么,摇头道:“药倒是真的,但其制作不易,成本高昂,且保存也极其不便。”

&esp;&esp;“制作出来就要及时服用,否则两个时辰后就会失效。”

&esp;&esp;两人很是失望,如此一来这药就有些鸡肋了。

&esp;&esp;不过徐达还是说道:“有总比没有好,大不了在伤兵营一边制作一边使用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笑道:“我还知道一种外用的方剂,对治疗炎症也有一定效果。”

&esp;&esp;“虽然效果没有刚才那种好,但胜在可以大规模使用。”

&esp;&esp;他说的是中药消毒剂。

&esp;&esp;最早可以追溯到孙思邈时期,他在行医过程中发现有些药物对治疗炎症有效果,就制作了最初的消毒剂。

&esp;&esp;只可惜,碍于科技水平,消毒剂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。

&esp;&esp;虽然相关的中药洗涤剂很多,有清洗伤口的,也有清洗眼睛的……但效果都不甚理想。

&esp;&esp;直到二十世纪,才有人制作出了成熟的中药消毒剂。

&esp;&esp;但因制作复杂,成本高昂,效果也没有化学消毒剂好,所以并没有得到推广。

&esp;&esp;不过在古代,这玩意确实很实用。

&esp;&esp;朱元璋瞪了他一眼,没好气的道:“以后有话就一口气说完,不要大喘气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不好意思的笑了笑,心中叫屈不已,这也不能怪我啊。

&esp;&esp;你们一开始也没说这事儿啊。

&esp;&esp;徐达则非常高兴的道:“好好好,这种药最好。”

&esp;&esp;说着就亲自取过笔墨,摆在陈景恪面前:“陈伴读,有劳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也没客气,提笔写下了十几味药材,并详细的写好了煎煮使用之法。

&esp;&esp;徐达用颤抖的手,小心翼翼的拿起这张药方,看了一遍又一遍。

&esp;&esp;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:“好,好,好呀,有了此方,就能少死很多弟兄。”

&esp;&esp;朱元璋立即拍板道:“先找几处军营试用,如果效果好,就在全军推广。”

&esp;&esp;徐达连连点头,然后郑重的朝陈景恪下拜:“我代将士们谢陈伴读活命之恩。”

&esp;&esp;说实话,以前他对朱元璋找了个医生给太孙当伴读,非常的不理解。

&esp;&esp;只是他性格谨慎,没有表现出来。

&esp;&esp;但现在,想法完全变了。

&esp;&esp;医术高明也是能力嘛,保护太孙健康成长,比什么都重要。

&esp;&esp;会当官的人多的是,但医术这么高明的神童,天下独一份。

&esp;&esp;我徐达实名支持他当太孙伴读,谁敢反对,先过我这一关。

&esp;&esp;陈景恪自然非常高兴。

&esp;&esp;虽然不知道徐达的内心想法,却也知道自己得到了认可。

&esp;&esp;以徐达在军中的地位,他的认可,约等于是军方的认可。

&esp;&esp;以后自己在军方那边,也算是有几分面子了。

&esp;&esp;这对自己以后的计划,有很大的帮助。

&esp;&esp;他决定趁热打铁,承诺尽快编写一本:军中防疫手册。

&esp;&esp;以帮助军方更合理的治理规范军营活动,尽可能的避免疫病产生,减少非战减员。

&esp;&esp;对此,徐达自然更是高兴,朱元璋也非常满意。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