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13节(1/2)

<dt css="rd">

&esp;&esp;但群臣并没有高兴太久,很快一个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,送入应天。

&esp;&esp;黄河役夫中爆发了疫病,已经有数千人感染。

&esp;&esp;第174章 异常

&esp;&esp;疫病?
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中一惊,连忙找到朱元璋询问情况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倒是挺平静的,并没有表现的很着急:

&esp;&esp;“天下这么大,每年都会在局部地区发生几次疫病,影响基本都不大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此大规模的征用民夫,更是容易发生疫病。”

&esp;&esp;“历朝历代不愿意大规模征用徭役,除了浪费民力,影响农业生产。”

&esp;&esp;“还有个原因,就是容易发生疫病。”

&esp;&esp;“得益于你编写的《防疫手册》,这次还算是好的,快半年了才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疫病。”

&esp;&esp;“要搁往常,少说也要爆发上两三次了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不禁咋舌,心中更是沉重,说道:

&esp;&esp;“一般爆发的都是哪种疫病?”

&esp;&esp;朱元璋说道:“最常见的就是伤寒、痢疾等病,每年都会在不同的地方爆发几次。”

&esp;&esp;“这次爆发的就是伤寒。”

&esp;&esp;“据李祺和白英的奏报,这次伤寒是降雨引起的。”

&esp;&esp;伤寒的种类很多,流感也可以算作其中的一部分,确实是一种很常见的疾病。

&esp;&esp;以至于很多人都忽略了,这玩意儿具有极强的传染性。

&esp;&esp;前世医术发达,大家并不是很在意这种病。

&esp;&esp;但在古代,医术落后又缺医少药,流感就是瘟疫。

&esp;&esp;不过……感谢张仲景,攻克了大部分的伤寒病症。

&esp;&esp;又经过后世医家高人增补,基本上常见的伤寒症都被攻克了。

&esp;&esp;“每个地方的衙门,都要准备一批治疗伤寒的药物。”

&esp;&esp;“如果爆发了伤寒,可以直接用库存的药物,及时控制。”

&esp;&esp;“就算控制不住,也能为朝廷争取到调拨药物的时间。”

&esp;&esp;“黄河改道征用了那么多的役夫,朝廷早就做了相关准备。”

&esp;&esp;“洛阳那边也准备了大量药材,随时可以支援过去,所以你不用担心。”

&esp;&esp;听完朱元璋的介绍,陈景恪放心了许多。

&esp;&esp;同时也为先辈感到佩服。

&esp;&esp;真的是在实践中,摸索出了一套非常完整的,行政管理体系。

&esp;&esp;这不禁让他想起了,前世听过的一个故事。

&esp;&esp;刚建国的时候,我国派出了一批专家,去国外学习他们的行政管理技术。

&esp;&esp;结果人家一听咱们的来意,也很诧异。

&esp;&esp;我们也是研究你们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,才建立的现在这套体系。

&esp;&esp;你们放着自家的经验不学,跑来学我们的干啥?

&esp;&esp;一开始咱们这边的学者还不信,研究了一番之后才发现,还真就是如此。

&esp;&esp;然后大家才醒悟过来。

&esp;&esp;要论行政管理经验,自然是传承久远,又有大一统背景的国家,更加的完善啊。

&esp;&esp;当然,并不是否认别人的先进之处。

&esp;&esp;西方确实后来者居上,超过了我们。

&esp;&esp;但咱们也不用妄自菲薄,有些老祖宗留下来的经验,是真的非常实用的。

&esp;&esp;比如处理央地矛盾,所有的大国里面,中国是这方面做的最好的。

&esp;&esp;这就是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。

&esp;&esp;不过话虽如此,面对疫病陈景恪又岂能不担心。

&esp;&esp;因为前世的某些经历,他对这两个字非常敏感。

&esp;&esp;思前想后,最终做出一个决定:

&esp;&esp;“陛下,我想去一趟河南。”

本章节未完,点击这里继续阅读下一页(1/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