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222节(2/2)

&esp;&esp;尤其是上朝的时候,几十个短发官吏往那一站,很是显眼。

&esp;&esp;这可深深刺激到了某些文官脆弱的心。

&esp;&esp;立即就有人弹劾他们,衣冠不整上朝,是对陛下的大不敬。

&esp;&esp;蓝玉等人自然不服,俺们冠冕衣物穿戴的整整齐齐,哪里衣冠不整了?

&esp;&esp;然后反过来参了一本,说这些人污蔑忠良,让皇帝为他们伸张正义。

&esp;&esp;朱元璋多鸡贼了,自然是和稀泥,双方各批评两句就让他们退下了。

&esp;&esp;下朝后,那些文官终于忍不住了,纷纷将自己写的文章拿出来。

&esp;&esp;还号召自己的学生,一起写文章批斗。

&esp;&esp;不过他们也吸取了教训,不敢再将头发和孝道联系在一起。

&esp;&esp;而是抓住礼法、传统来说事。

&esp;&esp;发型事小,礼法事大。

&esp;&esp;若不能防微杜渐,终将礼乐崩坏……

&esp;&esp;一夜之间,应天府的舆论就转变了。

&esp;&esp;从原来的讨论要不要剃发,变成了清一色的批判。

&esp;&esp;儒生的影响力,由此可见一斑。

&esp;&esp;然而这只是表面,准确说这只是在士林。

&esp;&esp;最底层百姓心中的那杆秤,依然在摇摆不定。

&esp;&esp;他们认为儒生说的有道理,几千年传下来的老规矩,岂能说改就改?

&esp;&esp;可他们心中也清楚,短发真的能减少疾病和痛苦,是在救自己的命。

&esp;&esp;在礼法和自己的健康之间,百姓自然知道孰轻孰重。

&esp;&esp;之所以没人敢剃,还是畏惧礼法。

&esp;&esp;这些儒生的文章,被徐达打包送给了陈景恪。

&esp;&esp;陈景恪看过之后,笑了:“这群腐儒还没蠢到家,知道避重就轻。”

&esp;&esp;方孝孺不屑的道:“也够蠢的,不将头发和孝道绑定在一起,仅靠礼法他们输定了。”

&esp;&esp;一旁的李祺看着谈笑风生的两人,有些无法理解。

&esp;&esp;大半个士林都在骂,可他们不但不以为意,还像是打了胜仗一般。

&esp;&esp;难道礼法二字还不够严重吗?

&esp;&esp;不过他什么都没说,李善长给他写了一封信,对他的奏疏表示了赞扬。

&esp;&esp;并告诉他,继续保持这样的节奏。

&esp;&esp;维护好和陈景恪的关系,但不参与礼法之争。

&esp;&esp;这本来就是他的打算,得到父亲的支持,做起来就更加没有心理负担了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和方孝孺可不是无脑乐观,而是真的很高兴。

&esp;&esp;在古代,孝道才是最无解的。

&esp;&esp;你就算是有一万个理由,在孝道面前都不值一提。

&esp;&esp;如果儒生始终抓住孝道不放,那这事儿还真不好办。

&esp;&esp;现在儒生自己放弃将孝道和头发绑定,等于失去了最有利的武器。

&esp;&esp;当然,他们也不是自愿放弃的,而是被抓住了痛脚,不得不放弃。

&esp;&esp;现在他们只能用传统和礼法来压人。

&esp;&esp;礼法和传统,在王朝中后期,确实能压死人。

&esp;&esp;可现在大明初创,朱元璋还活着呢。

&esp;&esp;对他来说,礼法这玩意儿就是擦屁股纸。

&esp;&esp;他需要的礼法,那才是礼法,他不需要的还不如擦屁股纸。

&esp;&esp;只要他不发话,士林喊的再响都没用。

&esp;&esp;朱元璋会支持士林,还是支持自己?
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中很清楚,他两者都不支持。

&esp;&esp;但他会支持对大明最有利的。

&esp;&esp;现在谁的倡议对大明最有利?还用问吗,自然是短发。

&esp;&esp;只是剃个短发,就能减少那么多疾病风险。

&esp;&esp;这样的法子,老朱只会嫌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