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686节(2/2)

&esp;&esp;再说了,对于没饭吃的老百姓来说,这些缺点又算的了什么。

&esp;&esp;之后,他们又参观了其他种子。

&esp;&esp;对剩下的东西,朱雄英最感兴趣的就是玉米了。

&esp;&esp;这么大的颗粒,就注定产量不会太低。

&esp;&esp;仔细询问,发现并非如此。

&esp;&esp;玉米的产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样子,比起小麦之类的没有什么优势,更比不上水稻了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心中暗道,那是你们不知道玉米的赛道在哪。

&esp;&esp;这玩意儿的优势有两个。

&esp;&esp;其一秸秆高大,不论是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其它用途,都要超过别的粮食作物。

&esp;&esp;其二特别适合山区、丘陵等土地种植。

&esp;&esp;即便是在碎片化、贫瘠土地上,产量依然不会大幅度减产。

&esp;&esp;对于幅员辽阔,地形复杂的华夏来说,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。

&esp;&esp;清朝粮食增产,玉米的功劳很大。

&esp;&esp;但这么做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,水土流失加剧。

&esp;&esp;边边角角但凡有点土壤的地方,都被开垦出来了。

&esp;&esp;局部地区几万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,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。

&esp;&esp;所以清朝老照片上,背景都是光秃秃的,见不到多少绿色。

&esp;&esp;当然了,将水土流失都归结于垦荒种植也不准确。

&esp;&esp;还有个因素是燃料。

&esp;&esp;砍柴烧火这四个字,背后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现状。

&esp;&esp;还有就是气候变迁,小冰河期到来。

&esp;&esp;总之吧,种种因素因素加起来,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积流失的情况。

&esp;&esp;言归正传。

&esp;&esp;尽管对产量有所失望,不过朱雄英也没有就此对玉米失去兴趣。

&esp;&esp;不管怎么说,多一种粮食作物总是好的。

&esp;&esp;说不定它就具备某种优势了呢。

&esp;&esp;南瓜朱雄英也很喜欢,没别的原因,不挑地还高产。

&esp;&esp;能当菜吃,还能熬汤,饿极了还能当主粮果腹。

&esp;&esp;说白了,只要是高产的作物,他都喜欢。

&esp;&esp;陈景恪早就知道这些东西,除了最初的惊喜,之后反倒是正常了。

&esp;&esp;良种固然重要,但对目前的大明来说,却也不是刚需。

&esp;&esp;现在大明的粮食是够吃的,自从南洋开发以后,更是出现了富余。

&esp;&esp;良种的到来,只是锦上添花而已。

&esp;&esp;比起粮食,更让他关注的是另外一种东西。

&esp;&esp;金鸡纳树。

&esp;&esp;陈永和有些感慨的说道:“……最危险的一次,我们有二十几个人感染了疟疾。”

&esp;&esp;“带去的药物也用光了,只能向当地土民求助。”

&esp;&esp;“他们很热情,看过病情之后,就拿出了这种树的树皮。”

&esp;&esp;“煮水喝下去,病果然好了。”

&esp;&esp;“回来的时候,我特意讨要了一些种子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一听是治疗疟疾的,就不再关心了。

&esp;&esp;经过陈景恪的纠正,确认了黄蒿才是传说中的青蒿,大明已经有针对疟疾的办法了。

&esp;&esp;再加上藿香正气水,南方的高温潮湿气候,已经不再如之前那般致命。

&esp;&esp;现在再多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,影响也不大。

&esp;&esp;说白了,依然是锦上添花,不是雪中送炭。

&esp;&esp;陈景恪却不一样,作为医生他很清楚青蒿汤的缺点。

&esp;&esp;最大的缺点就是不易保存。

&esp;&esp;还有个缺点是单株含药量比较低,需要大剂量效果才好。

&esp;&esp;在神州大地这些缺点影响还不大,毕竟到处都是青蒿,有需要了去割一点回来就行。

&esp;&esp;可是对于出海的人,或者本地不产青蒿的人来说,就不方便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