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797节(2/2)

&esp;&esp;这也让他们对对方心生好感,关系迅速拉近。

&esp;&esp;话说到这里,两人也没心思闲逛了,路边找了一家酒楼,要了个包厢开始深入交流。

&esp;&esp;不过毕竟是初次见面,他们聊的还是比较保守。

&esp;&esp;更多还是在交流学问。

&esp;&esp;杨荣是正统儒学出身……是正统儒学,而不是被‘简化’之后的理学。

&esp;&esp;他最擅长的是《孟子》,对诗词、书法都有极深的造诣。

&esp;&esp;最关键的是,他竟然通武艺。

&esp;&esp;还不是一般的通,而是能上阵杀敌,冲锋陷阵的那种武艺。

&esp;&esp;听到杨荣说自己通武艺,杨溥看了看他魁梧的身躯,没有丝毫的怀疑。

&esp;&esp;双手上的老茧和浑身肌肉,太有说服力了。

&esp;&esp;杨荣虽然受到了理学的影响,却对理学没有太深的感情。

&esp;&esp;他甚至认为,二程‘简化’儒学是对孔子的背叛。

&esp;&esp;所以,朝廷打压理学,他没有任何特殊的想法,也没有受到牵连。

&esp;&esp;当然,理学昌盛的时代,他不敢把这种想法表露出来。

&esp;&esp;不过他非理学门徒,这一点亲近的人都知道。

&esp;&esp;也正因此,这次朝廷要求举荐人才,乡里的父老才敢将他的名字报上来。

&esp;&esp;杨溥也不是理学门徒,他虽然也读四书五经,但更偏向于治史。

&esp;&esp;这也是他家境一般,却能被举荐的很大一个原因。

&esp;&esp;能和他竞争的,很大一部分都因为理学标签被刷了下来。

&esp;&esp;剩下的又没他有才,这个名额才落到了他头上。

&esp;&esp;两人虽然所学不同,性情也不相同,但对很多问题的看法,却出奇的一致。

&esp;&esp;以至于越聊越高兴,很快就聊到了政治上。

&esp;&esp;两人对新政自然都是支持的,也都进行过详细的了解。

&esp;&esp;只不过两人了解的方向不太一样。

&esp;&esp;杨荣是福建人,更关注的是工商业:

&esp;&esp;“自从开海以后,我们那里造船业和商业就繁华起来,许多人凭此过上了好日子。”

&esp;&esp;“商业的繁荣,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,作坊遍地都是。”

&esp;&esp;“很多作坊都找不到足够的人手做工,为了找人他们只能抬高人工价格。”

&esp;&esp;“而且还有雇工法保障雇工的基本权益……很多人开始去作坊做工。”

&esp;&esp;“现在在我们那里,去作坊做工比种地收入还高。”

&esp;&esp;“不过商业的繁荣,也导致贫富差距拉大。”

&esp;&esp;“交通便利之处,人都非常有钱,偏远之处依然如之前那般。”

&esp;&esp;“直到第一期国家计划施行,朝廷鼓励地方修桥铺路、开通沟渠。”

&esp;&esp;“还要求各地衙门,主动为本地的商品寻找出路……”

&esp;&esp;“很多偏远地区的人,也因此享受到了好处。”

&esp;&esp;杨溥赞道:“安平侯真乃天下第一智者,对局势的把控恰到好处。”

&esp;&esp;“总能在恰当的时机,提出最恰当的变革,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。”

&esp;&esp;“是啊,安平侯是真目光如炬。”杨荣先是赞叹,转而又说道:

&esp;&esp;“不过他的变革还是太过激进,以至于很多官吏都无法理解他的意图。”

&esp;&esp;“有些了解了,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去做。”

&esp;&esp;“国家计划的施行,其实并不顺利。”

&esp;&esp;“福建算是变革的第一线,都尚且如此,内地省份想来情况更不理想。”

&esp;&esp;杨溥颔首说道:“杨兄所言在理,国家计划在我们那里,几乎没有什么进展。”

&esp;&esp;“倒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吏,大家的心思更多还是在除虫上。”

&esp;&esp;血吸虫,两湖地区受灾最严重。

&esp;&esp;别的不说,光洞庭湖区域,就够两省折腾的了。

&esp;&esp;而且这里的血吸虫治理不好,也会影响到下游的地区。

&esp;&esp;目前来说,两省最主要的任务依然是除虫。

&esp;&esp;不过也不是完全不发展经济,只是重心不一样。

&esp;&esp;朝廷这些年的新政,减轻了百姓的负担,即便没有大力发展工商业,百姓的日子也普遍好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