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911节(2/2)

&esp;&esp;等那些人意识到不对的时候,人权思想已经深入人心。

&esp;&esp;他们再想反对,也为时已晚。

&esp;&esp;想到这里,他敬佩的道:“你的布局,还是一如既往的高明啊。”

&esp;&esp;“我现在真的有些相信,你能成功了。”

&esp;&esp;第539章 大明的历史任务

&esp;&esp;慈宁宫。

&esp;&esp;朱雄英和陈景恪抽空来给二老请安,一进门就看到老朱拿着锄头,在花园里翻弄着土地。

&esp;&esp;他们也没多说什么,从侍者那里拿过一把锄头,也跟着忙活起来。

&esp;&esp;这块地不大,种的庄稼是马铃薯(土豆)。

&esp;&esp;说起来红薯、玉米、殷瓜(南瓜)等作物,早就已经普及开来。

&esp;&esp;唯独土豆因为产量不行,并不受待见。

&esp;&esp;后来还是陈景恪说,这东西不吃地,耐寒耐旱。

&esp;&esp;朱橚就带领团队在全国各地进行试种。

&esp;&esp;丘陵、山区、戈壁,辽东乃至北部苦寒之地,都试了一遍。

&esp;&esp;结果产量竟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。

&esp;&esp;这可把大家给喜坏了。

&esp;&esp;这些土地都利用起来,能多养活无数人。

&esp;&esp;尤其是漠北和北海等地,气候是真的寒冷,普通庄稼根本就无法存活。

&esp;&esp;不能长庄稼,就无法真正实现统治。

&esp;&esp;土豆却能在那里生长的很好,解决了这个最大的难题。

&esp;&esp;而且土豆这玩意儿和殷薯不同,是能作为主粮食用的。

&esp;&esp;于是,这个原本不受待见的庄稼,就成了香饽饽。

&esp;&esp;已经对温寒变深信不疑的老朱等人,更是将其视为瑰宝。

&esp;&esp;“有了土豆,气候变冷照样能产出粮食,咱们又多了几分渡过危险的希望。”

&esp;&esp;然后陈景恪提醒他们,土豆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掘出来。

&esp;&esp;悉心培育,定然能获得更高产量的良种,只是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十年。

&esp;&esp;老朱立即就下令,研究,必须研究。

&esp;&esp;“别说是几十年,就是一百年两百年,也得去研究。”

&esp;&esp;“百年内完成改良,正好赶上寒冷期到来,这一切都是天意啊。”

&esp;&esp;于是,朝廷在辽东、漠北、云贵三个地方,建立了研究室。

&esp;&esp;专门研究土豆的育种改良工作。

&esp;&esp;朱橚作为大明最专业的医学家和植物学家,自然也是跑不了的。

&esp;&esp;他的周王府,也多了一块土豆试验田。

&esp;&esp;老朱自己也在宫里开了一块田,专门用来种土豆。

&esp;&esp;这块田被老朱照顾的很好,陈景恪和朱雄英顺着垄走了两趟,硬是一根草芽都没看到。

&esp;&esp;老朱一脸嫌弃的道:“行了行了,草没除一棵,还给咱把地踩实了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无辜的道:“这您可怪不得我们,谁让您把地收拾那么干净的。”

&esp;&esp;陈景恪附和道:“是啊,我们要是发现很多草,岂不显得您地种的不好吗。”

&esp;&esp;老朱瞪了他们一眼:“你俩干活的技术,有嘴皮子一半利索,也不至于一点忙都帮不上。”

&esp;&esp;“行了,咱们去那边歇会儿吧。”

&esp;&esp;说着提起锄头走出田地,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跟了上去。

&esp;&esp;三人来到一处凉亭坐下,朱雄英左顾右盼的道:

&esp;&esp;“皇祖母和圆圆呢?怎么没见到。”

&esp;&esp;老朱说道:“看你爹去了,刚走没一会儿。”

&esp;&esp;朱雄英很是失望,早知道先去未央宫了。

&esp;&esp;未央宫是仿造汉朝未央宫修建。

&esp;&esp;当然了,规模肯定比不上汉朝未央宫,只是形制相似。

&esp;&esp;朱标逊位后就生活在那里,也算是和他的建章年号照应了。

&esp;&esp;三人闲聊了一会儿,老朱忽然说道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