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李瑄依旧带头,向李隆基和文武百官,汇报政事堂事务,并主持此次朝会!
&esp;&esp;他没有被困窘影响,泰山压顶,波澜不惊,举重若轻。
&esp;&esp;他的声音响彻兴庆殿的每一个角落,慷锵有力。
&esp;&esp;天下间在反对新法,而他却胸有成竹。
&esp;&esp;人们赞叹李瑄的魅力,即便是张九龄,也没有李瑄的风度。
&esp;&esp;日常事务汇报完毕后,李隆基点头,表示知晓。
&esp;&esp;“李相,常平新法是否已经算是失败?”
&esp;&esp;李隆基开始入正题,质问李瑄这个问题。
&esp;&esp;殿中的文武大臣心中一凛然。
&esp;&esp;果然还是开始了。
&esp;&esp;“臣并不觉得常平新法失败!”
&esp;&esp;李瑄昂着头说道。
&esp;&esp;“本来大唐诸地,粮价稳定。现从河北到岭南,粮价飙涨十倍,百姓苦不堪言。这还不是失败吗?”
&esp;&esp;李隆基向李瑄质问道。
&esp;&esp;“粮食涨价,是因为地方官吏与地方大族勾结,借空常平粮仓,以至于不法商人趁虚而入。圣人如果下令调遣兵马入中原、江南,处死那些官吏,必然不会有这种情况发生。”
&esp;&esp;这是李瑄第三次求情李隆基调兵至中原、江南。
&esp;&esp;天下边军五十多万,除了东北和西域外,基本皆无战事。
&esp;&esp;而且吐蕃已经没有什么力量,调遣十五万步兵,五万骑兵入中原,不会对朝廷产生影响。
&esp;&esp;再配合常平新军,绝对可以让这些地方官吏不敢像现在这么上蹿下跳。
&esp;&esp;在李瑄的筹备中,变法成功,这是唯一的道路。
&esp;&esp;这个时代的宗族观念太深,郡望、乡绅能主导郡县许多事情。
&esp;&esp;不给他们放点血,他们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。
&esp;&esp;“荒唐,粮食被借空,即便有大族插手,也是合法手段,你想把天下官吏杀完吗?”
&esp;&esp;李隆基驳斥李瑄。
&esp;&esp;“臣并不认为地方官吏所作所为合法。他们明知常平粮仓的重要性,还与大族勾结,而常平粮仓空,粮价上涨是必然的事情。”
&esp;&esp;“《唐律疏议》规定:参市,谓人有所买卖,在傍高下比价,以相祸乱而规自入者,杖责八十。”
&esp;&esp;“地方官吏知法犯法,罪加一等,当重罚重惩!”李瑄如是说道。
&esp;&esp;这时代,没有钻法律空子的事情。在李瑄看来,哄抬物价皆是因为地方官吏所引起。
&esp;&esp;他恨自己没有兵权,不然从北到南,从西到东,把他们全宰了。
&esp;&esp;一场变革,想不流血就完成,是不可能的。
&esp;&esp;“律法的颁布,要考虑人心,这也是重要的一环。李相没考虑到人心,这也是你的失误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可不管那么多,他只看到常平新法出现弊端,让他焦头烂额,他想好好休息一番。
&esp;&esp;正如杨国忠所说,只有李瑄退出相位,才能平息地方官吏和豪强大族的怒火。
&esp;&esp;“如果这么说,这是臣的失误。”
&esp;&esp;李瑄对此没有辩解。
&esp;&esp;不想再说调兵的事情。
&esp;&esp;“李相的一条鞭法和考成法,本身就是错误,朕悔听你之言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开始拷打这两条策令,又道:“趁着这两法还未颁布,从今日起,废除常平新法和一条鞭法。”
&esp;&esp;正是因为税收的改革和考成法的严厉,才使常平新法出错。
&esp;&esp;否则的话,常平新法一定可以平稳运行。
&esp;&esp;“如果陛下让臣全权调度,臣必能使两法继续下去。”
&esp;&esp;李瑄向李隆基请求道。
&esp;&esp;“朕这段时间夙夜忧虑,害怕天下因此大乱。大唐的繁荣,离不开百年来的功臣,不要再折腾功臣的子孙。”
&esp;&esp;李隆基否决李瑄的话。
&esp;&esp;言外之意很明了,地方官吏许多都是功臣的后代,不要再用考成法去逼迫他们。
&esp;&esp;顺其自然,开元以来一向很繁荣,考成法不一定能改变什么。
&esp;&esp;一条鞭法,也不一定会节省什么。
&esp;&esp;有这种想法,代表李隆基对变法产生偏见,已经不再信任变法。
&esp;&esp;或者说,李隆基想安安稳稳,不想再多生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