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唐天将军 第795节(2/2)

&esp;&esp;这也使李光弼注定要吃苦头。

&esp;&esp;范阳作为安禄山的大本营,安禄山储存有大量粮食、守城器械,并早在天宝中期,加高城池。

&esp;&esp;范阳城可比雎阳城更加高大。

&esp;&esp;李光弼则认为一鼓作气,可尝试进攻范阳城,抓获范阳将领的家属,押送洛阳前线,瓦解叛军士气。

&esp;&esp;唐军到达范阳城下的第一天,就开始组装攻城器械。

&esp;&esp;范阳城护城河宽阔,用梯子、木板过河不可取,要尽可能多地准备土包、沙袋,将护城河填平。

&esp;&esp;李光弼率领的太原弩手也要做好准备,掩护士卒填护城河。

&esp;&esp;准备充足,李光弼派使者向范阳城上的史思明传话,让他开城投降,争取饶恕他一命。

&esp;&esp;史思明自知麾下在河北奸淫掳掠,罪无可恕,直接用箭矢将唐军的使者逼退。

&esp;&esp;他煽动士卒要全力抵抗,否则唐军攻破城池,他们定会被夷灭三族。

&esp;&esp;只有坚持下来,才能等待大燕皇帝的援军到来。

&esp;&esp;既叛军负隅顽抗,李光弼令大军试探性攻城。

&esp;&esp;在强弩的掩护下,虽然死伤不少士卒,但终是将数段护城河填住。

&esp;&esp;紧接着,大军在强弩的掩护下,开始攻城。

&esp;&esp;攻城为下策,但李光弼的战略目的为瓦解洛阳叛军的士气。

&esp;&esp;且心里认为范阳城中士卒低迷,可以轻易拿下。

&esp;&esp;但从日到暮,士气高昂的唐军几度登上范阳城,又被燕军赶下去。

&esp;&esp;来回厮杀,血流成河,尸体在填护城河,却始终难以拿下。

&esp;&esp;李光弼也看出叛军之兵虽不精,但斗志昂扬,拼死守城,又拥有众多强弩。

&esp;&esp;这样下去,哪怕死伤两三万士卒,也不一定攻下范阳城。

&esp;&esp;“叛军大势已去,不必以数万性命争胜这一城,四面围之,等待秦王胜利。”

&esp;&esp;于是李光弼放弃攻城,负责四面围堵范阳。

&esp;&esp;他虽然想俘虏叛将家属,但此时明显难为,即便俘虏,也不一定跟上陕郡的大战。

&esp;&esp;在所得不如所失的情况下,李光弼果断放弃强攻范阳。

&esp;&esp;现在的李光弼,几乎和历史上的王忠嗣战略思想一致。

&esp;&esp;“李光弼胆小鬼,仅一日就放弃攻城!”

&esp;&esp;李光弼主动放弃功范阳,并没有让史思明开心。

&esp;&esp;他想凭借坚城,尽可能地消磨唐军士卒。

&esp;&esp;连着四次大败给李光弼,史思明心里有一种挫败感,他除了争胜以外,还想寻求其他生机。

&esp;&esp;他对安禄山的胜利,并没有报多大希望。

&esp;&esp;因为安禄山要面对比李光弼更多、更强的敌人。

&esp;&esp;他与安禄山从小一起长大,一起偷羊,一起从军,一起造反,深知安禄山的底细。

&esp;&esp;在如今大逆风的局势下,他心里的忧虑难以放下。

&esp;&esp;李光弼四面围攻范阳,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,士气迟早崩溃。

&esp;&esp;但史思明现在毫无办法,他刚假传安禄山诏书,忽悠士卒提升士气。

&esp;&esp;让士卒突围,肯定没有人跟随。

&esp;&esp;而且他也没地方可去。

&esp;&esp;李光弼令王思礼和仆固怀恩分南北进攻范阳其他县。

&esp;&esp;由于史思明将兵力全部抽调至范阳城,范阳诸县,几乎没有过多抵抗,先后被唐军攻克。

&esp;&esp;李瑄在得知刘客奴归顺大唐后,封他为卢龙都督,去“客奴”的贱名,赐名刘正臣。

&esp;&esp;令刘正臣率平卢军,进攻渔阳。

&esp;&esp;而李光弼又腾出一部分兵力,与刘正臣一起夹击渔阳郡。

&esp;&esp;十日不到,便攻克全郡,破渔阳城,伪渔阳太守欲逃往室韦,寻求庇护,但在路上被王思礼截杀。

&esp;&esp;数日后,王思礼北上进攻密云郡,克密云城,擒伪密云太守。

&esp;&esp;至此,安禄山在黄河以北,仅剩下老巢范阳城,而且还被围得水泄不通,史思明插翅难逃。

&esp;&esp;……

&esp;&esp;陕郡。

&esp;&esp;“不愧是李瑄,不愧是天将军!”

&esp;&esp;崔乾佑望着营寨中落下的大燕军旗,握紧拳头。

&esp;&esp;军旗还在随风飘扬,但将士们士气低到极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