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杨政确实是实心实意地为朝廷为她这个天子考虑。也是真心实意地想看周尚书倒霉!
&esp;&esp;谁让周尚书当日给杨政挖个大坑?杨政从来都是个小心眼,十分记仇。逮着机会,少不得要回敬一二。所以,就在信里给周尚书上眼药了。
&esp;&esp;姜韶华扯起嘴角,会心一笑,吩咐道:“去叫宋统领过来,朕有差事给他。”
&esp;&esp;片刻后,宋渊进来了。
&esp;&esp;姜韶华将杨政的信给宋渊:“这是杨政的信,朕觉得他的主意不错。你看一看,然后照着信中列出的清单,去了解各样材料大批量购买的价格。朕也能和工部呈上来的方案比对一番。”
&esp;&esp;这样的差事,只能交给最信任的人。
&esp;&esp;非宋渊莫属。
&esp;&esp;宋渊拱手领命,点了二十个天子亲卫一同出了宫。
&esp;&esp;在宫外转了两天,宋渊捧着一张清单回来了。与此同时,周尚书的奏折也正好送到了京城。
&esp;&esp;陈长史不在,繁杂的政务公文都落在了王瑾身上。亏得王瑾年轻力健,每日早起晚睡熬得双目泛红,倒也勉强撑住了。
&esp;&esp;王瑾看到周尚书的奏折后,一刻没敢耽误,立刻就呈到御前。
&esp;&esp;宋统领前脚刚走,王瑾后脚就来了。
&esp;&esp;姜韶华已看完了宋渊送来的清单,再看周尚书的奏折,心中便有数了。
&esp;&esp;工部的预算方案确实还算合理,虽然还是个庞大的惊人的数字,但是,也最多再减一两成。再降下去,就是逼着工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了。
&esp;&esp;接下来,就是召重臣们进宫。
&esp;&esp;周尚书的奏折,众臣都过目看了一回。别人倒也罢了,纪尚书一看预算,急得额上直冒汗:“皇上!”
&esp;&esp;“皇上!赈济六县灾民,已将国库耗了大半。接下来,还要拨出三个月的军费。”
&esp;&esp;“河堤肯定是要修的。但是这么多钱粮,就是摘了臣的脑袋,臣也拿不出来。”
&esp;&esp;纪尚书真是哭的心都有。
&esp;&esp;户部尚书掌着钱袋子,就是天子的大管家。纪尚书也是正经的四朝老臣了。就说太康帝在位的时候,事事倚重王丞相。王丞相是贪婪了些,对差事追的倒不算紧。到太和帝的时候,户部依然是纪尚书地盘。虽然国库紧张,户部的日子总是好过的。
&esp;&esp;现在到了昭平二年,为女帝陛下管国库,实在不是易事。要勤快要能干要做孜孜眷眷的老黄牛,不能喊苦不要喊累,忙到天黑不回家也是常事。油水基本是没了,还得绞尽脑汁地为天子当差分忧……
&esp;&esp;想到这些,纪尚书就满腹辛酸泪。继续诉苦道:“不瞒皇上,照着周尚书奏折上的预算,户部勉勉强强也就能筹措出一半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