&esp;&esp;第三天,来展馆的人与前两天有过之而无不及,除了宝峰本地人, 邻县距离宝峰较近的几个镇也有人来凑热闹,江上的商船、客船也有停泊的,还有一艘要去石泉城的货船在码头采购了一船竹纸。
&esp;&esp;店里选纸,到喊人装货, 总共用了不到半个时辰。
&esp;&esp;那艘货船吃完饭补给了些茶水吃食,货已经快装完了。
&esp;&esp;这天开始, 码头往外批发的买卖真正开始运行起来了。
&esp;&esp;随后几天, 虽然来码头的人没有展佛像时人多, 但码头依旧热闹堪比草市。
&esp;&esp;到了草市, 大伙儿也都默契地往码头方向靠拢了些。
&esp;&esp;走街串巷的货郎更是爱跑到码头来进货买东西。
&esp;&esp;还有一些卖旧衣服的专门到码头摆摊卖给这边儿干活居住的难民们, 不想卖着卖着, 还把附近村子的穷人都吸引来了。
&esp;&esp;想找活儿干想谋生的穷人往码头越聚越多。
&esp;&esp;有一天夜里还从江对岸跑来一艘船。
&esp;&esp;那船是两国的船商偷渡的, 他们不敢光明正大地到码头停泊, 先是趁有云的阴天过江, 在荒滩休整, 等天亮才驶船到码头摆摊卖货。
&esp;&esp;里面有好多绫罗绸缎, 金银首饰,还有挺好的家具、日用,一看就是从有钱人家那儿弄来的, 船家自己说是从当铺收的,但谁也不知道更早之前这些是收来还是抢来的。
&esp;&esp;他们摆摊那天,码头都轰动了。
&esp;&esp;姜树和他的同僚过去维持秩序,还趁机捡漏给家里买了些好东西。
&esp;&esp;绫罗绸缎百姓不能乱穿,不过拿回家改改穿到里面谁也不会说什么。
&esp;&esp;这些是最早被抢购空的。
&esp;&esp;首饰之类价高,卖得稍慢,也很快就卖光了。
&esp;&esp;展馆里做金银器和玉石生意的店铺掌柜也来买了不少,无论买回去倒卖,还是熔了做新款都划算。
&esp;&esp;看上去就是旧物件的东西家俊没要,他挑来挑去,买了一个很漂亮的漆器首饰匣子、一对珍珠耳环,还给家里买了一对挺漂亮的花瓶。
&esp;&esp;沈青越挑了几块儿老墨。
&esp;&esp;有些已经用掉半块儿的,被扔在杂货堆里,和一些碎瓷片扔在一起,等着被处理。
&esp;&esp;姜竹怕他割到手,蹲在那儿往外挑。
&esp;&esp;不管好坏,沈青越让都买回去,他和赵先生他们挑几块儿用,剩下的还能给书院的孩子们用。
&esp;&esp;他们平时可舍不得用多好的墨。
&esp;&esp;字画古玩之类的,沈青越研究不多,见不少人在挑,他也过去翻看。
&esp;&esp;卖东西的人自己说这些都值钱,其实自己也半懂不懂的,沈青越索性不管这些到底价值多少,瞧见合眼缘价格又不太离谱就买,买回去挂墙上装点书院也行。